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框架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能力是城市洪涝防治的关键。总结了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框架与组成体系,分析了与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等概念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各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洪水;洪涝灾害;应急管理;防洪减灾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城市看海”一度成为舆论热点。如何有效避开和减轻城市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我国灾害防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能力是城市洪涝防治的关键。目前,我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已经建立了一套针对本区域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在洪涝灾害防备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城市洪涝应急管理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市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涵盖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监测预警,预案编制,现场处置等各个方面,另外法规和科技支撑等保障体系也需加强。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框架及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各城市进一步提高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1 概念与框架 1.1 基本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到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复杂、开放的系统工程。城市洪涝应急管理则是指针对城市洪涝灾害及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而开展的上述管理行为。为有效开展工作,需要明确城市洪涝应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加,因此,城市洪涝应急管理的主体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其客体为江河洪水、渍涝、山洪、台风暴潮等洪水源及其导致的各种灾害。1.2 基本框架。应急管理强调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根据城市洪涝的形成、进展和造成的影响,涉及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 4 个阶段[1-2]。各阶段构成一个循环,每一阶段源于前一阶段,又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前后两个阶段甚至会存在交叉和重叠,其流程如图 1 所示。灾害预防是为减轻或消除洪涝灾害而开展的各种预防性工作;防灾准备为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开展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防汛应急为应对城市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