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讨论摘 要在我国,无论在社会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是谈到“农民工”时,联想到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职业,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一种与城市市民生活天壤之别的生存状态,一种特别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方式。确切地说,农民工是被城市和农村边缘化的一种尴尬的群体,他们不仅在社会保障中存在缺失,而且在对城市生活等各种方式的观念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感的缺失,虽然这种尴尬的从属现象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时期特有的,但是这个过渡时期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同是我们的人民,他们的生活、就业需要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需要维护,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更需要得到尊重和支持。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认同感;社会排斥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进展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其直接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高速进展,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也就影响了作为我国根基的农业的各种问题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不同步进展造成的机构性偏差问题,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改革与进展中的最大难题。农民工问题是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进展而产生的,“农民工现象是城乡二元结构与现代化叠加的产物”。 [1]从城市化的定义来看,“所谓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杭生,298),而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与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杭生,339)[2]。农民工这个特别的称谓是对我国农村流向城市的体力工人的定义,202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对“农民工”一词做出了解释:农民工,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后,来到城市从事建筑、运输等各类生产活动的临时工、合同工。从社会学上来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他们在农村拥有土地,但是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可是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群体,或者说是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但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的劳动者。我国众多社会学家对农民工的定义比较一致,这主要是基于农民工特别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这种特别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户籍身份,即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其身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