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设目标,也是我国“十三五”建设期间的重要任务。面对现代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语境,创新性的视觉传达是实现公共文化传播与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近年来,相关的学术领域对于两者结合的讨论已经展开。 一、视觉传达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相关议题的讨论现状 1.国内讨论现状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国内的基础讨论起步于 20世纪 80 年代,自党的十六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议题予以高度关注以来,相关理论讨论、调研报告逐步形成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建设与变革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孙逊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进展报告》指出新时代条件下传播创新在体系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提出以大数据为平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的观点。此外,施昌奎等主编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进展报告(2024~2024)》和徐清泉等主编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进展报告(2024)》,对于把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进展动向颇具参考价值。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途径讨论层面,国内对于文化传播与共享的相关讨论虽已零星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关于具体实践方法探究的讨论较为欠缺。 2.国外讨论现状 国外的相关讨论中多使用公共服务的概念,该概念较之国内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更为广泛。最早从文化产品角度讨论公共服务的学者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学者阿道夫•瓦格纳。而更为著名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 1954 年发表的文章《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公共产品”概念,与所谓的“私人产品”相对。2001 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以“文化权利”为关键词,强调世界文化应当广泛传播、公民拥有文化共享权利等要点,成为后继众多公共文化服务讨论的重要参考。在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层面,国外相关讨论理论鳞次栉比,大体可区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和设计思维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执行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两大类型。国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和视觉文化创新相关议题方面的著述比国内更加丰富,观点多样,类型不一。 二、视觉传达创新应用的可行性途径分析 当下,互联网所引领的数字化浪潮日益汹涌,文化传播和文化共享也必将在此趋势中产生相应的理论观念与实际应用革新。与此同时,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的视觉设计和显示终端的 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