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讨论 [摘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进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公正是促进制度健康有效运行的根本.通过梳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结合社会公正理论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法理基础、本质与制度定位发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筹资水平低、补贴激励机制失效、财政支付压力大、制度缺乏公正性等问题,并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出现、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弱化等严峻挑战.应当建立非缴费型的普惠性和差异性养老津贴制度,科学配置关键要素,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制度. [关键词]社会公正;制度定位;关键要素;养老津贴;个人缴费 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让改革进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进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仍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福利需求的向往、经济进展和财政增长的速度,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出现偏差,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经济指标、急于对短期养老金扩面征缴、过于注重当下的社会稳定,以致于出现政府负全责的“泛福利化”和居民负全责的“反福利”思潮;二是制度上缺乏对社会保障主要制度间的结构与功能的合理定位;三是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福利刚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收支失衡,“减税(费)的外部经济环境给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来压力”[1];四是随着社会进展以及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人口流动性增强,居民的社会身份、就业形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收入来源比较复杂,导致养老和医疗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繁杂.此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权威性被削弱出现对制度的预期不稳与信任危机,居民认同和参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公平视角改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增强保障的公平性、效率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以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讨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讨论背景.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规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对于基础养老金部分,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