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的非对称模型孙洛平(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广州 510275)摘要:本文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对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差异化产品的不对称因素,给出一个适用性更广泛的表述差异化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为讨论垄断竞争行为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方法。关键词:垄断竞争;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杨-海吉拉公式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问题的提出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在理论上比较容易分析,可是在实际中它们几乎不存在,市场中最多的情形是寡头和垄断竞争。随着博弈论的兴起,寡头竞争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而垄断竞争的讨论仍然相对滞后。滞后的原因是难以找到一个描述产品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竞争性的有效方法。描 述 差 异 化 产 品 之 间 关 系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三 种 。 一 种 是 空 间 模 型 , 以 豪 泰 林(Hotelling)的线性城市模型为典型代表。其优点是用“距离”直观地表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并能够区分出竞争的“近邻效应”。缺点是假如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产品的差异化程度,那么竞争的均衡状态不一定存在。另一种是将产品的效用分解为若干基本功能,用这些基本功能成分的不同数量组合来描述产品的差异,它以兰卡斯特(Lancaster)的分析框架为典型代表。这种方法的弱点在于对产品的效用进行功能分解的合理性尚有争议,以及该方法在本质上与空间模型的类同。第三种是试图用数学形式直接表述产品的差异性,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简称 D-S 模型)为典型代表。本文以为,用数学形式直接刻画有差异产品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前途的,尤其是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更是把垄断竞争模型作为其理论构建的基石。不过,现有的模型一般都是建立在差异化产品处于对称地位这一点上的。在实际中,除了产品有差异之外,垄断竞争行业中的企业在市场规模、成本函数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共同点仅仅在于竞争行为的一致性上。本文试图在 D-S 对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对称因素并扩展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公式。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张伯伦(Chamberlin)于 1933 年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指明差异化市场竞争的核心特点的模型。他的模型的逻辑是:用价格弹性大的 dd 曲线表示其他竞争性企业不改变价格时的代表性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用价格弹性小的 DD 曲线表示所有竞争性企业都实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