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从 1990 年至 2024 年的进化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而现如今,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其渐渐地失去了本土文化内涵,引发城市记忆危机。一座城市令原住民难以忘怀与割舍的、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恰恰是这里独有的记忆。因此,笔者从城市地铁空间入手,希望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来记录与呵护城市历史,促进大众与城市文化沟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得地铁空间成为社会文化沟通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1 城市记忆与地铁公共艺术 1.1 城市记忆及其保护困境。城市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共同的记忆,因为记忆大众才有共通的精神感悟,城市文化才得以延续,城市才能更好进展。布正伟①认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1]。城市记忆不同于城市认同,它具有连续的时间性特征。城市记忆以一个叙事者的身份,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变迁与未来的进展,它的魅力在于不断增加的时间价值与大众人文情感的相互渗透。城市记忆是过去、当下、未来的集合,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进展的动力之源。它在阿尔伯蒂②看来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失去其起源的记忆与连续性原则,城市将濒临毁灭[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记忆具有的地域性,使之表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20 世纪是一个“大进展”和“大破坏”的时代,城市中的“建设性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3]。近年来,不难发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风貌逐渐趋同,城市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城市记忆开始消逝。2024 年,为了挽救失去的记忆,青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随后各个地区纷纷响应。纵观全局,中国针对城市记忆展开的实践保护等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4]。因此,笔者希望以小见大,从城市地铁空间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现下及未来塑造城市记忆的艺术化方式,响应城市记忆的实践保护工作。1.2 地铁公共艺术概述。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内服务于公众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的归属是大众,以艺术化的手法传递大众信息。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看,公共艺术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在学者翁剑青看来,其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5]。因此,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公众性与社会性,并且会因所处的环境而被给予新的内涵。1863 年,全世界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地铁公共艺术逐渐进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