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讨论现状综述 《在酒楼上》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发表于五月十日的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五号上,后收入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它是鲁迅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1925 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怀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亮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可以说,吕纬甫的人生悲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鲁迅在《自选集·自序》里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就说过,“五四”运动落潮后,从事思想启蒙的新知识分子,当时发生了怎样的分化。他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辛亥革命之后也有过这样的分化,《在酒楼上》所描写的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退隐”的一个。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反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与鲁迅其他更加著名的小说诸如《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相比,《在酒楼上》的名声似乎并没有那般斐然,其故事情节也更加简单,甚至在我看来缺少作为一篇小说所必要的跌宕起伏,但是正是这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却受到众多鲁迅小说讨论者的好评,如王朔《我看鲁迅》(注:原刊 2000 年《收获》第二期)一文中说“《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而且得到了曹聚仁和周作人的大力推崇,一九五六年,曹聚仁北上访问时已七十二岁的周作人,谈到了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爱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被钱理群认为是鲁迅艺术水准最高的“诗化小说”之一。(注:钱理群:《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