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生活課程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配合情形之分析 秦葆琦91.11.05壹、前言九年一貫新課程自九十學年度正式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國立編譯館正式退出教科書市場,全部由民間編輯的教科書送審通過後供學校選用。在第一學習階段的課程方面,生活課程統整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社會等三個領域,不但是全新的組合,而且每週上課六到七節,成為小學一年級極為重要的一門課,因此生活課程的教科書,必須受到較多的關注。然而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與過去的課程標準有極大的不同,它以主題軸和能力指標取代過去的教材綱要,因此各和學校,均可依據能力指標,自行設計各年級的單元名稱和架構;未來的學力測驗,也將依據能力指標出題,可見能力指標是九年一貫新課程中非常重要的部份,不但是教學設計的依據,也是學力測驗的依據。本文將探討下列問題:(一)各版本生活課程一上各主題或單元中,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的配合情形如何?(二)各版本生活課程一下各主題或單元中,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的配合情形如何?(三)各版本生活課程二上各主題或單元中,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的配合情形如何? 然後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貳、文獻探討本讨论的文獻,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和生活課程教學設計兩部分為主,茲分述如下。一、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論所謂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係秦葆琦於民 80 年針對國小社會科實驗課程的教學設計提出(秦葆琦,民 80 年),包括教學設計系統中的八個主要因素: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學習者和教學者等,以及八大因素間的關聯性,這些關連性應在教學設計的步驟中充分關照,使試教學設計具有系統化的特色。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各領域課程綱要中,以主題軸和能力指標為主(教育部,民 89 年),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將能力指標作為另一個重要因素,考慮其與系統化教學設計中八大因素的關連性。教育部在其所編印的「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一書中,曾就「各學習領預知能力指標,如何轉化為學習目標?」的問題,提出解答(教育部,民 90 年,頁 40-41):「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能力指標是學校在各領域課程發展的重要依據,-----在轉化能力指標為教學目標時,應注意下列的原則:(一)分段能力指標的用意在於提醒教師該階段學生所要達成的能力,並非學習的順序。(二)教學目標應依據分段能力指標加以分析、歸納或綜合,避开一直重複同一個概念的學習,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