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年版)2024 年 12 月目录一、总体要求 1(一)指导思想 1(二)基本原则 1(三)建设目标 2二、建设思路 4(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11(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三、建设内容 15(一)基础共性标准 15(二)关键技术标准 18(三)重点行业标准 28四、组织实施 30附件 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附件 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进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与交叉重复等问题,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 2025》的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年版)》。充分发挥标准在推动智能制造进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进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与 10 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的创新进展与国际化,建立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一)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系统梳理国内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以满足智能制造进展需求为目标。聚焦《中国制造 2025》提出的 10 大重点进展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不同行业进展水平和行业特点,形成智能制造重点行业应用标准,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跨界融合,急用先行。根据智能制造跨领域、跨行业与高度集成、系统融合等特点,针对当前推动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关键瓶颈问题,优先制定数据接口、通讯协议、语义标识等基础共性标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结合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基础差,行业进展不平衡等特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加强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沟通沟通,适时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将适合我国制造业进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建立兼容性好、开放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