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最简单的说,国学,是现代中国人讨论古代中国的学问.但是,仅仅这么说,还是有漏洞的.1840 年以后,才渐渐出现国学,所以,国学是个历史范畴,应该从动态的历史中去描述.1840 海禁被打破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感觉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遂有"西学东渐",直到今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并不是毫无挂碍地接受西学的.主张"祖宗执法不可变"的人固然有,开明如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激进的,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的落后和屈辱全归罪于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连根扫除,甚至取消汉字,使用拼音文字.但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中国人的一大部分,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不能完全抛弃.当然,他们从旧中国中来,对旧时代抱有亲切的好感,可以理解,但是,激进的改革者认为,不能因为这种恋旧的好感,就阻碍和推卸了中国救国图存,报国保种的紧迫的历史脚步和责任.尽管如此,前一部分人,还是开始"整理国故",整理,记录和讨论传统社会的一切.他们受西学的影响,渐渐也开始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方法,来整理,记录和讨论这一切,所以,往往有超越古人之处.在学术上,是有很大成就的.这就是国学的由来.所以,就讨论对象而言,广义说,国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社会所有方面的讨论学问.狭义说,是现代的中国人讨论中国古代社会,其中比较有现实进步意义的一部分.因为,国学具有很强的功用色彩,他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为现实社会的改良和进步提供工具.它和纯粹的历史学不一样.它有着追求现实进步意义的色彩,有"善"和"美"的成分.而史学,根本上,是追求"真"的.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西方人也开始大规模讨论古代中国.这种学问,被称作汉学.即,外国人讨论中国(古中国)的学问.所以,国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三大挑战:1,对国学本身价值的质疑:也就是说,在西夷侵凌甚急的历史背景之下,救亡图存,保国保种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主题.与此无关的事情,都可以看作是没有时代责任感,偏离了历史主旋律.有些人认为,国学对于这个主题,基本是派不上用场的,因为,1840 以后的中国历史,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而不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的自然演进.吴稚晖就说:线装书现在可以丢到茅坑里,六十年后再看不迟.----这还算不那么激进的,有人就想扔进去再也不看了----比如,新文化运动时代,郭沫若就有了文化自残的苗头,为后来的文革埋下了第一笔伏笔.我们要注意,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的的确确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主题,"国学无用"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没有错,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是国学必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