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影形象管理论文 一、导言 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 PearlS.Buck ) 刻 画 中 国 农 民 , 英 国 作 家 厄 内 斯 特 ? 布 拉 马(Ernest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Van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 西 方 人 , 如 约 翰 ? 赫 赛 ( JohnHersey ) 小 说 《 一 块 卵 石 》( ASinglePebble,1956 ) 的 叙 述 者 美 国 工 程 师 , 白 修 德(TheodoreHarold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Chan),保尔?斯科特(Paul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Chang),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 塞 的 《 玻 璃 珠 游 戏 》 , 哥 兹 沃 西 ? 洛 兹 ? 狄 金 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 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讨论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 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