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企业本土化讨论 摘要:中国加入 WTO、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国际贸易的持续升温,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迅速释放,吸引了国际物流巨头的眼光。作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承运人,A.P.穆勒-马士基集团从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进展、成长,到转折、腾飞的过程,就是中国物流从无到有,一路走向辉煌的缩影。 关键词:国际物流本土化集装箱运输 中国的物流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过来的。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物流业的进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国际物流的先进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物流产业,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进展;1998~2024 年是国际物流市场大步向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物流业急剧转变的 10 年。2001 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繁荣的进出口贸易把中国商贸物流推向新高;2024 年是中国物流业的新起点,在中国经济借奥运之力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物流业也在加速向供应链中服务链条的多元合作进展。稍前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也在青岛开通了直航业务。全球快递巨头正在纷纷抢滩青岛,他们在中国北方众多机场中最终选择的是青岛流亭机场。当初,他们筛选出天津、大连、青岛三家作为备选,结果青岛流亭机场胜出。 但是,在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同时,也并不是只要这些物流巨头进入就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的。中国市场虽然大,但是由于区域的差异大,对物流的要求有差别,这是巨头们应要考虑的一点;其次,中国物流企业存在着“多、小、散、弱”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何了解中国的需求、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文化,以及如何在中国开展他们的业务都是国际物流公司应考虑的问题。这里我将提到 A.P.穆勒-马士基集团,它作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承运人,马士基集团深知,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市场,马士基要想顺利开展业务,就必须和各级政府建立良好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此,马士基与中国各级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对话机制”,其对话的伙伴不仅有中央政府,还包括各省市乃至县级政府。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马士基集团意识到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在全球的造船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马士基成为第一批同中国企业签订制造船舶订单的外国公司之一。假如说与各级政府搞好关系是马士基集团在中国进展的基础,那么把公司融入中国社会,则是其在中国腾飞的关键。一个好的物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