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早期生态观讨论论文 摘要:直至 1850 年,美洲大陆仍普遍存在着两种水火不容的环境理念,一方面是欧洲殖民者长期抱有的“人类独尊”思想,即人与自然并非平等共生,环境理所当然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印第安部落“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和泛灵信仰。因而,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美洲大陆上的欧洲移民与印第安土著之间,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观曾展开过一场拉锯战——前者为了掠夺辽阔土地上的森林、动物和耕地而战,后者则为坚持其朴素的环保传统而战。 关键词:自然;环境历史;和谐共存;泛灵信仰 众所周知,环境历史是对大地母亲过去经历的总结,关乎人类与自然环境千百年来的和谐与冲突,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人类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与自然对话的窗口。对美国早期环境史的考察,应追溯至 17 世纪。在美洲印第安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欧洲殖民者“人类独尊”生态观激烈碰撞的历史场景中,现代人能够重新感知美洲印第安人所遵循的朴素环境观,进而明白,不管是在前工业社会,还是在后现代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远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和进展的基石。 一、“天人合一”与“人类独尊”生态观的碰撞 关于“人从何而来”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印第安人族群世代流传着如下说法:天地之初,两名女婴最先从一块名叫“什卜”(Shippu)的地里生长出来,“思想女神”精心呵护着这对小姐妹,谆谆教导她们要感赏赐福的太阳,并将其分别命名为“玉米部落”之母和“太阳部落”之母。[1]45 由此可见,印第安神话亲近自然,贴近大地,且富于制造性地把人类生活形象地比拟为植物的生长。普埃布洛(Pueblo)印第安人始终信任,不论是从地里发出的玉米新芽还是从母亲子宫里分娩出的婴孩,都无一例外地来自地下的另一个世界。难能可贵的是,普埃布洛人对待男人和女人均一视同仁,认为他们各自拥有其与生俱来的财宝和奇妙力量,进而构成了既独立又依存的二元微妙关系——正如玉米种子之于雨水,两者缺一不可,才使得人类得以在这个绿色星球上常住常往,生生不息。这一思想倒与我国道教的“阴阳”理念不谋而合,即一切现象均为矛盾与互补的综合体,他们尤其强调天地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反之则不利于整个系统的和谐统一;而印第安阿科马(Acoma)部落也有类似的阴阳观念,即太阳代表男性,月亮代表女性。 就美洲印第安人的迁徙史而言,其祖先约在公元前 50000 到20000 年之间,涉过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冰区,进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