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讨论,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关键词:企业并购 动因 理论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进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与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 ,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讨论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部扩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讨论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讨论和并购绩效讨论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讨论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进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化的讨论,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Kode ,Ford, Sutherland(2024)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 D. Brouthers等(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备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讨论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进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威斯通等(1998)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