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 ABS 树脂生产现状及市场分析报告 ABS 树脂是由丙烯腈(A)、丁二烯(B)和苯乙烯(S)组成的三元共聚物,是苯乙烯系列树脂中进展与变化最大的品种。苯乙烯给予树脂刚性、电性能、易加工性及表面光泽性;丁二烯给予树脂韧性及低温抗冲性;丙烯腈则给予树脂耐化学性、耐侯性、耐热性及抗张强度。由于三种组分的结合,优势互补,使得ABS 树脂具有耐热、表面硬度高、尺寸稳定、耐化学性及电性能良好,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建材工业和日用制品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ABS 树脂的生产和消费也呈现飞速进展的态势,但目前我国 ABS 树脂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宽阔。 1 生产工艺 ABS 树脂是在聚苯乙烯树脂改性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1947 年,美国橡胶公司(USR)首先采纳共混法实现了 ABS 树脂的工业化生产,该法工艺简单,但产品耐老化性能较差,加工性能也较差,目前已经被淘汰。1954 年,美国BorgWarner(博格—华纳)化学品公司将丙烯腈和苯乙烯在聚丁二烯胶乳中进行接枝聚合,制成了乳液接枝型 ABS 树脂,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乳液接枝法 ABS 树脂的开发成功,为后来 ABS 树脂产业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纷纷引进 ABS 树脂生产技术并建设工厂,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各自的 ABS 树脂生产技术。目前,ABS 树脂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乳液接枝法、乳液接枝—掺混法、连续本体法、本体—悬浮法、乳液接枝—悬浮法、乳液接枝—连续本体法等,其中乳液接枝—掺混法又可细分为乳液接枝—乳液 SAN(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掺混法、乳液接枝—悬浮 SAN 掺混法和乳液接枝—本体 SAN 掺混法 3 种生产方法。经过多年实际运行和市场竞争的考验,乳液接枝—本体 SAN 掺混法和连续本体聚合法这两条工艺路线成为目前生产力最强的 ABS 树脂生产工艺路线。 1.1 液接枝—本体 SAN 掺混法 乳液接枝—本体 SAN 掺混法是在乳液接枝法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是目前国内外生产 ABS 树脂最主要的生产工艺,主要由接枝用主干胶乳的合成、主干胶乳与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接枝共聚,本体 SAN 共聚物的合成以及 ABS 接枝共聚物与 SAN 树脂的掺混等步骤组成。 乳液接枝—本体 SAN 掺混法生产 ABS 树脂的优点在于,一是 SAN 的合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