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业进展状况和进展方向第一部分 哈尔滨市旅游业进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展壮大,产业地位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2024年旅游总收入 76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6.17%。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普遍关注,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进展的良好势头。进入 21 世纪,我市又提出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全市旅游业已进入大进展时期。一、基本状况(一)旅游业进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交相呼应、旅游产品独具特色1、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进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哈尔滨辖 7 区 12 县(市),总面积 5.32 万平方公里。冬季寒冷漫长,降雪期长达半年,结冰期 190 天左右,素有“冰城”之称。夏季凉爽多雨,避暑胜地。哈尔滨 1 月平均气温-19.4℃,7 月平均气温 22.8℃,年平均温差高达 42.2℃,是年均温差最大的省会城市。西部是平原,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 55%,平原占 45%。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流域宽阔。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是进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 2、厚重的历史和城市进展是进展旅游业的人文积淀 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 1097 年,满族的祖先女真在此建立古代城市雏形—“阿勒锦”村,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哈尔滨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1903 年中东铁路修通,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逐渐进展成为一座国际性商埠城市。曾有 16 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有来自 33 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定居,人数最高时曾达到17 万,仅犹太人就达 2.5 万人。19 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哈尔滨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留有不可辩驳的罪证。同时,哈尔滨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在近半个世纪的抵抗侵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国家 156 项重点建设工程,在哈尔滨就有 13 项。50 年代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截至 2001 年底,全市人口 941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 66 万,共有 40 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满族为多数,其次为朝鲜族和回族。3、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