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工艺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及术语1.1 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1.2 术语、符号1.2.1 后浇带:是一种砼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以及后期变形趋于稳定的结构。1.2.2 自粘性膨胀橡胶止水条:是一种具有自粘功能,遇水后在一定时间内体积可以膨胀以达到止水效果的橡胶质止水条。1.2.3 补偿收缩砼:是在砼中添加一定比例膨胀剂或外加剂(按设计掺量)后,使砼在凝固过程中产生适度体积膨胀,以补偿砼收缩的一种砼。2、基本规定2.1 后浇带的留置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的位置与尺寸,宽度宜为 700-1000㎜;若后浇带位置因施工需要移动,必需经过设计院同意;后浇带砼施工的时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要求。若后浇带施工时间设计无要求时,应根据后浇带在结构中的作用(收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经咨询设计,并经设计同意后再进行施工(收缩后浇带一般在两侧砼浇筑完成 60 天,沉降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砼 14 天后进行)2.2 后浇带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满足现行法律规范和设计要求。2.3 后浇带的施工必须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2.4 后浇带砼浇筑应留置砼强度块及抗渗强度试块(设计有抗渗要求),后浇带的砼强度等级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且宜采纳早强、补偿收缩砼,同时限制膨胀率等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3、施工准备3.1 技术准备3.1.1 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法律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3.1.2 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法律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3.1.3 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3.1.4 应熟悉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对后浇带的做法、位置、配筋进行了解,以确定后浇带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3.2 材料要求3.2.1 后浇带砼采纳商品砼的,砼的强度、抗渗等级、限制膨胀率等指标应符合设计及法律规范要求;采纳自拌砼的,应严格按配合比计量施工,原材料砂、砂、水泥等满足相关法律规范要求。3.2.2 中埋式止水钢板无裂纹,采纳电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