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备干部选备类别后备干部分为党群类、经济类、政法类、教科文卫类、行政监管类五个类别,各类别后备干部的素养要求是:1、党群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能够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熟悉党务管理和党的群众工作,具有党务工作或群团工作经验。2、经济类,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熟悉政府综合经济管理工作,或者熟悉财税、农林、工交、外经外贸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部门经济管理理论,在经济管理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3、政法类,要求掌握法学理论,熟悉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熟悉政法工作,具有政法工作经验,能够依法办事。4、教科文卫类,要求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或者熟悉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影电视、体育、动态出版等领域的管理工作,掌握相应的管理理论,具有实践经验。5、行政监管类,要求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特别是有关行政执法和监督的理论、政策,熟悉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或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有行政监管或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经验。四、后备干部选备数量、结构1、根据正职一职二备、副职一职一备的要求,后备干部队伍储备数量为 1000 名左右,其中,近、中、远期要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2、后备干部队伍以 35 岁至 40 岁的干部为主体,35 岁以下的干部要占三分之一左右。3、后备干部队伍中,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要占有一定的比例。4、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根据县局级领导班子配备的实际需要,党群、经济、政法、教科文卫、行政监管五个类别后备干部比例要大体均衡。五、后备干部的选拔后备干部的选拔要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扩大民主,拓宽渠道,既要注意从市直、县(市)区机关和市属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中选拔,也要重视从驻长的中、省直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拔。选拔的方式主要实行公开选拔和组织推举两种形式进行。1、公开选拔。大规模选拔后备干部时,应实行组织推举、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公开选拔方式。根据报名、考试、组织考核(民主测评)、人选公示、筛选确定等程序进行。2、组织推举。结合后备干部队伍结构、类别、数量调整需要,适量补充后备干部时,一般实行组织推举的方式。根据民主推举、组织考核、拟定上报人选并公示上报、筛选确定等程序进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要结合县局级领导班子配备需要和后备干部队伍大规模调整、补充实际适时进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