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代谦辞敬辞与雅语

古代谦辞敬辞与雅语_第1页
古代谦辞敬辞与雅语_第2页
古代谦辞敬辞与雅语_第3页
古代谦辞敬辞与雅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爱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方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 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