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包装设计教育对包装工业的进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展,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存在着专业和专业覆盖面太窄、知识老化、教法陈旧、偏重技能性教学、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制造力和人文精神、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等状况,概括起来说是“重技术、轻制造、缺人文”,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包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为了适应 21 世纪包装设计人才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的包装设计教育进行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跨学科课程 现有包装设计课程缺乏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制造性。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品牌学、市场营销知识)、新信息(产品的定位、品牌战略、企业整体经营决策),遵循一定的科学法律规范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调查与讨论过程,进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目标)等已成为包装设计的最终取向。重视和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注重调查和信息的搜集,同时以科学的工作态度遵循一定的有效的操作程序,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基础、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包装设计教学应该重视和加强的。笔者认为,包装设计教育应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设计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材料学、设计管理及可持续设计方法等课程,并在课程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做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动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提高制造力,注重学生制造性思维的培育 当今信息时代,设计教育更呈现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一些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已被当代的科技手段所替代,学生猎取信息的渠道也特别多,用电脑可以快速完成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复合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制造性的关键环节。当前,大量包装设计作品如出一辙,这跟我们在设计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和原创设计有关。制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老师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努力方向都要向从培育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探究。应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性的课题,比如”可持续包装设计”等新理念包装的探究、包装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包装材料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