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成效差异分析探论文 内容摘要:台湾地区、韩国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和智利、阿根廷成效差异的原因,在于进展战略、政策环境、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与外部环境差异等等;东亚由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向加工贸易活动转变,而东南亚成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方面的差异;中国大陆的加工装配活动是成功的,已在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国际收支和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在比较优势将消逝的趋势下,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最优选择。 关键词:加工装配活动,加工贸易,东亚,拉美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出于全球配置生产资源以获得更大利益的考虑,在东亚和美洲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加工贸易活动。跨国公司从全球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经济体所在地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再销往发达国家。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的“零售业革命”,零售业跨国公司通过从全球采购商品,将更多国家和地区吸引到了加工贸易活动中来。 进展中经济体多是通过加工装配活动参加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而不是进行全面的贸易自由化改革。这是因为:第一,相对于自由贸易来说,加工装配活动只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开放给外部资本,避开本地幼稚产业受到冲击,降低了开放的经济风险,是吸引外资到出口产业的次优选择。第二,加工装配活动提供了 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进展中经济体的通道。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比,进展中经济体的资本资源相对短缺,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就可以吸引大量的 FDI 进入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优化了资源结构。第三,与所有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相比,开展加工装配活动有较小的国内政治风险。对原材料进口、加工装配环节和加工产品出口实施的全程监管,能有效避开外资对民族工业和经济的控制。因此,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以及拉美的阿根廷、智利,70 年代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南亚保护程度很高的印度,乃至 80 年代的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加入到加工装配活动中来。 从事加工装配活动的经济体基本都是从进口替代战略起步,而后转向出口导向战略的。其中的两个现象应予特别关注:第一,东亚的成功和拉美的失败。1960 年~1973 年间,中国台湾和韩国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0.4%和 8.9%,智利和阿根廷则仅有3.4%和 3.1%,同期台湾地区和韩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 28.7%和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