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制造业瓶颈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

制造业瓶颈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_第1页
制造业瓶颈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_第2页
制造业瓶颈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_第3页
制造业瓶颈与改进策略讨论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势头。但在其进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本文利用鱼骨图将这些影响因素表示出来,并通过阐述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方向与中国已有的转型基础,针对各个进展瓶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国制造进展瓶颈鱼骨图 一、引言 如今,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很多的机遇。此前的讨论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进展轨迹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不足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另据讨论表明:中国日益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因此,本文从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进展的因素着手,提炼出主次因素,针对各个瓶颈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对各个进展瓶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制约中国制造业进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递增,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却面临着国际社会对其制造的商品存在隐形质量问题的指控。针对这些影响中国制造业进展的因素,我们利用质量管理学中的“鱼骨图”来显示: 由图中可以看到,使得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有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能源利用效率低、管理粗放这四大因素,下面我们予以一一分析。 1.技术含量低 纵观当前市场,中国制造的商品多为价值低、附加值也低的产品。尽管中国用于讨论与开发的费用支出(R&D 经费)逐年递增,从 1995 年的不足 142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250.3 亿元,但在比较各国讨论经费占 GDP 的比值时中国仍显出不小的劣势。2024 年日本的 R&D 经费与 GDP 比值已达到 3.12%,2024 年中国该比值仅为 1.31%。此外,中国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同样以日本为例:2024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向日本出口额为 118.4 亿美元,而从日本进口额为 237.6 亿美元。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反映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对外依附性。 2.创新能力薄弱 从技术改造力来看,自 2024 年至今,中国大中型企业科研活动的技术引进经费多维持在 300 到 500 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只维持在 100 亿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是衡量产业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及二次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制造业该指标平均值为 14.9%,而两大重点产业 IT 和汽车的平均值在 10%。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正是由于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增加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力度,其历年来技术引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