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沉浮》前言1、刑拘 张海可以算作本书的第一读者。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健力宝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形成了自己人格的企业。在健力宝的进展历程中,2024 年的股权之争只是一个小插曲。什么是金刚, 就是它可以损害别人,但别人却损害不了它,我觉得这很像健力宝。所以我推举大家看这本书,虽然它不是最全面的,但至少可以让你知道得更多一些。” 2005 年 3 月 23 日凌晨三点左右,广州番禺某大型楼盘附属酒店大堂,在花了两个多小时翻阅之后,张海对本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当时,本书已经进入编辑阶段。由于书中较多涉及对张海主政健力宝期间经营行为的批判,本书责任编辑郭学军先生遂希望能有一些张海本人的正面回应。于是,原本身在深圳的张海连夜赴约。 “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故事的完整性,而且其中又闪耀着思辩的色彩,不枯燥、不浅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外人,看别人经营企业的成败得失。单纯从一个做企业的人的角度,书中很多观点是极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对于书中的批判,张海泰然处之,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 会谈结束后,张海大步流星走出酒店大堂。一直守侯在外的一辆挂着浙江牌照的广本奥德赛,载着张海匆匆驶入茫茫无际的黑暗和夜雨之中。 晚上 10 点左右,笔者再次致电张海。此前,笔者将当天凌晨与张海的谈话内容整理并传给了郭学军先生。或许是时日渐远离了是非中心,在当天凌晨的谈话中,张海对自己以及对健力宝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郭先生对张海的这种转变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张海的一些新观点用在本书的宣传中。 张海在电话里笑声爽朗,丝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张海同时还向笔者建议,为了让本书更具权威性,可以考虑让健力宝的历任掌舵人皆出来说一两句话。 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但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 事实上,从去年筹划写作本书时起,笔者就多次联系李经纬、张海、祝维沙、李志达、区柱明等历届掌舵人,希望能够面对面采访。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采访要求往往被“现在还没到说话的时候”或者“没什么好说的”等借口推脱,即便是接受采访的,也往往再三强调“一家之言”、“私下谈谈”。更何况,作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叙述健力宝二十年的沉浮故事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对健力宝历史的反思,其间自然就少不了对各位掌舵人经营策略的针砭。显然,要让他们公开出来讲话,绝非易事。 电话里的张海信心百倍,他让笔者给他两天时间,由他去说服李经纬和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