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传媒间有人对赵本山是艺术家这一点还表示怀疑,这很可笑,本身就是喜剧材料。这些人我很了解,由于长久的文化自卑,把学院派学历或外国的奖项当作评定艺术等级的基本标准,而完全鄙视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文化事实,鄙视被几亿人长期喜闻乐见的壮阔审美现象。在文化学理上,他们只是停留在浅层艺术教科书的概念上,而还没有进入文化人类学、戏剧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范畴,更不要说对喜剧美学的了解了。早在14年前,我还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见到了刚刚受到社会欢迎的赵本山。看了几个小品立即作出了推断,因为审美直觉是启动理性推断的第一因素。当时就有人问“”我: 有人说本山还必须到大学深造,能不能让他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几年? 我说不,他 现在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们必须讨论的对象。 在我看来,赵本山作为当代杰出的喜剧表演艺术家,是受到全中国数亿观众评判的,而且考验时间长达十几年。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曾经接受过这么大的时空范围的评判和考验呢?在这充满欢笑的年代,你可以无视赵本山,却不能无视几亿人民对于欢笑的选择。在喜剧表演学上,赵本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宏观的喜剧推断能力。他熟悉人类产生笑的基本机制,这一点,世界大多数戏剧美学家都承认,比引发观众流泪更加艰难。难能可贵的是,赵本山又充分熟悉中国民间社会,知道其中哪些机制特别适应广阔中国观众,例如,对于智慧幽默的运用,一般中国观众快速接受的极限在哪里。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地感知每一个历史阶段广阔中国观众最能感应的喜剧因素和荒诞因素是什么。这种对喜剧类既有整体把握又能具体伸发的表演艺术家,在国际间也并不太多;“”二、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这往往是很多 搞笑专家 的败笔所在,却被本山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他不管演什么角色,心理图谱都是准确的、完整的、连贯的,因此也必定是叠加的、鲜亮的、强烈的,而不是破损的、枝蔓的、自我消耗的。他在表演上的极大夸张,都以准确为基点,正像优秀漫画家越夸张越让人感到逼真。应该说,他演过的那么多作品,就文学剧本而言有高低精粗之分,有的也不一定非常适合他,但他只要接手,一定能给自己的角色一种连贯的心理、准确的夸张。这不是一般的表演艺术家都能做到的。四、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对很多喜剧演员来说,找到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本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一直固守,处于僵滞状态,结果体态造型反而成了他们自设的障碍。赵本山没有这种障碍,他在表演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