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缺失有着很大关系。探究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应该立足传统文化,从课程设置、老师培育、学生引导等方面实行积极措施,培育能够服务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学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分析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用艺术的形式美感影响和改变日常生活,因而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目的性。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建筑、环境、平面、装饰、多媒体等诸多方面,全面而细微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为满足社会大众这一需求而设置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敏锐审美视野和综合实践制造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以协调社会进步与艺术设计进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美的认知和感受,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起步较晚,模仿痕迹重由于艺术设计在我国萌芽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进展起来,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进展期也很短。艺术设计教育最初在我国名为“工艺美术”,直到。1998年才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2011年,艺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而西方社会的艺术设计进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变革导致了早期设计萌芽的产生,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设计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并逐渐成熟壮大。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从脱胎开始,就一直受着西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受日本和韩国设计的影响尤其之大。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也同样承袭西方模式,包豪斯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依旧留有很重的痕迹。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学生创作作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西方设计理念,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涵,都留有浓重的外来设计印记。2.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属于艺术类专业,高考时对文化分要求较低,导致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艺术类学生由于求学原因,过早地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因而思想更为活跃,行为更为自由,缺乏约束性。这样就导致其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早期,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容易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区域经济文化高度融合,他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