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轨迹进展论文 媒介竞争的最高层面就是符号价值的竞争,媒介应该成为某类社会成员的文化旗帜,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 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进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进展格局、进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不是信息过剩而是渠道过剩 从传媒产业进展的角度来说,假如把传媒产业基本的环节分解成三个环节,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内容的生产和提供,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终端客户的讨论和把握,或者叫终端营销。这三个环节当中,我们过去传媒业的一个基本重点是放在中间环节,就是渠道掌控环节,而中国传媒业无论是宏观的管理控制也好,还是具体的经营操作也好,实际上过去十多年的传媒产业进展重点是在于对渠道的掌控方面。从市场角度来说,很多人把我们传媒业的现状叫做渠道霸权,因为我们的媒介掌握着少数稀缺的通达社会、通达市场传播的通道。由于这样一种霸权,我们拥有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市场价值。同样,我们的管理体制也是重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掌控,重在规模总量结构方面的一些管理控制。所有的体制政策的归结点都归结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管理控制方面,这就是传媒业过去的一种基本进展状况。 最近这些情况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我们已经感受非常深刻,渠道现在越来越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由于传媒产业自身的进展,更是由于传媒新技术的进展。从报业角度来说,尽管这几年经过报业的治理整顿报纸的数量有所减少,当然数量不大。但是,真正进入市场的报纸总数实际是在增加,也就是说进入市场的报刊竞争强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从北京的报业市场明显可以看出来。过去《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报业市场很孤独,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新京报》出来之后,就使《北京青年报》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尽管《新京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毕竟在《北京青年报》的竞争对手方面有了非常强劲而且有潜力的对手。过去《北京晚报》基本在下午出版,没有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北京青年报》办了《法制晚报》,尽管有它稚嫩的地方,但是它也让《北京晚报》有了竞争对手。现在所有的报刊,面对的都是全环节、全领域的竞争,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有某一家独享的空间,这还只是报刊方面的情况。 说到广电,我也注意到,最近几个月广电总局对于批准各个副省级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