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到习惯性 自由权利 观念的制约,使得一些新闻媒体在实践中背离了人文关怀精神。本文将借助于 5·12 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等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人文关怀进行探讨。我们的新闻媒体应重视人文关怀,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关键词:汶川地震、人文关怀、新闻职业道德、权利、意识、以人为本Abstract: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humanistic car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rights , awareness, people-oriented正文:作为新闻记录者,我们记录着时代,记录着真实的生活,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去感知这个世界,并引导受众去思考这个世界。新闻具有真实纪录并反映历史的重要功能,它更关注于人的生活及生存状态,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和理性思考应该讲究报道的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但是对于被报道者的个体而言,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存在着的现实困境就在于报道尤其是电视镜头的透视性纪录,有可能使个体的私人空间以最大限度的袒露方式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了。在经历了心灵痛楚、泪干心碎后,成都人将悲痛转化为坚强、坚定和惯有的乐观,再次拾回正常生活的信心。但那段经历却难以忘怀,而新闻媒体更是通过视频、文字、照片等纪录了这一切。当警报拉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种人往里走,一是军人,一是记者。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更是迅速向遍布不可预知危险的地震前线进发,为我们传递着灾区的第一手信息,以一种悲悯的视角引领我们近距离观察······这时,往往这些媒体们忘记了人文关怀。无论是记者的提问、相机的镜头,还是摄像机的镜头,那种对生命状态的清楚展示,尤其是对生命窘迫、垂死状态一览无余的暴露,极有可能损害被报道者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甚至身体的健康。事实上,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法理层面,新闻报道的 人文关怀 问题已经越来越值得重视了。“”一、现象:无意识的 关怀“”一幅《生命的敬礼》让 敬礼娃娃 郎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媒体将聚光灯长时间停留在这个已经惊恐万分的孩子脸上,小郎铮被迫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了媒体千篇一律的提问。他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却因为媒体的过度关注难以走出灾难的阴影,出现了心理障碍。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