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数控人才培育模式讨论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育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养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育不了高素养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宝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育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养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二、目前高职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育高素养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老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加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加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育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加,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二)产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控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