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安全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究 [摘要]产品安全工程是我校创设的一门特色专业选修课,拓宽了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方向建设领域。针对产品安全领域,我国讨论相对较少,尚无同类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因此,以该方向最新科学讨论成果为基础,在“科研实践进课堂”教学模式的驱动下开展探究实践,从课堂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及课程考核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为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进行有益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产品安全;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除去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人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需求。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产品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必需品。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有损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潜在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和日本,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展了对产品质量的讨论以及严格把控,实施产品召回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消费品的监督管理,且有数据表明,美国与使用消费品有关的死亡与损害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而我国产品安全领域的讨论尚处于起始阶段。因此,针对产品召回及安全领域开展讨论很有必要。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枯燥无味,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气氛沉闷,老师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在教学中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因此,在产品安全工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升学生自主求知意识,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动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改革,是当今社会进展的需要 产品安全涉及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广阔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进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我国相关方面的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涉及的产品范围有限。依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种产品只有在造成损害之后才会展开缺陷调查。对于有质量问题或者不合格的缺陷产品,国内主要还是依据部分厂家的主动报告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信息,进而对产品展开缺陷调查与评估,采纳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降低缺陷产品带来的危害。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批量生产出现的缺陷产品所导致大量消费者人身、财产受损害的现象,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