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下高校人才培育机制探讨 摘要: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动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这就要求人才的供给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高校人才的供给结构要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就要从战略上调整人才培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剖析了高校人才培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人才培育模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在资源配置关系中,随着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技术结构的高度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而且也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一、高校人才培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培育模式还是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好人才培育方案,学生入学后在校 4 年的课程会根据此方案进行。人才培育方案每年都会依据社会的需求有所修改,但也仅限于修改部分课程和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较长的外部时滞 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当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当具备某些技能的人才因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工资上涨时,高校才会有所行动,而这一行动相对应的人才供给的改变要在四年后才能奏效。此时,人才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已经不匹配了很久了。若人才市场的需求不能通过劳动者自行学习获得那么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匹配将会进一步加剧。 2.较长的内部时滞 高校若想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只能通过增设专业、删减专业和修改现有专业培育方案来实现。其中修改培育方案是最快的方式,但也需要经过校、院、系三级审批。审批通过的培育方案再在入学新生中实施,至少要四年后这批新生毕业才能改变高校的人才供给。新增专业和减少现有专业需要的审批周期将会更长。而新专业的培育方案和课程设置也要高校在反复的时间中不断完善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3.拘泥于传统框架之下 目前,很多企业招聘时都会加上“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一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入职后需要较长时间培训。针对这一点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向转变,增加实践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虽然授课方式有所改变,但期末的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为应对各类评估和检查,再加上多数专业授课班型较大,因此多数高校还是会以传统的试卷作为期末考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