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庆祝建国 60 周年征文:永远的母亲河--乌河离我家门前不远处有一条河,这条河据老辈计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雨季还是旱期,从来不会干枯,它用自己独特的执着力量,养育着一方百姓,这里的人们亲“”切的叫它 乌河 ,并不是因为它的水污浊,而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人们都已经习惯这个听起来并不太文雅的名字。听爸爸那辈人讲,在他们小的时候,乌河是没有桥墩跟桥梁的,想到河对面必须靠自己的“”本事游过去,爸爸说他们最擅长的是 扎猛子 ,一下子扎到河低,竞赛谁游的最远,乌河……就是爸爸小时候嬉戏的天堂,一年四季都喜爱在河里游泳,摸鱼,那时的水清亮见底,放学后几个人一起拿一个大大的网子,在河里拦鱼,不一会的功夫就可以摸很多,晚上美美的吃一顿鱼晚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记得我小时候也是常常去河边玩,只是两岸之间已经有一根连接纽带,由三根白色罗马柱支撑着的拱形桥梁,他的两岸是一排排的土坯房子,全部建在松软的黄泥地上,这里的百姓靠地吃饭,他们喜爱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用辛勤的双手制造的劳动成果,那是他们的骄傲。那时的水已不像爸爸说的那样清亮,鱼也没爸爸说的那样多,间或能捉住几只小鱼苗。只有河岸边一排一排的柳树,还依稀可见往日的多姿风采,柳条垂到河里,随着河水流动的节奏曼妙起舞,展示着婀娜的玲珑曲线。岸边的杂草、野花由于长时间没人打理,也显的有些凌乱。一阵风迎面吹来,夹杂着花、草的香味,仿佛到了广袤的草原,蓝天、白云在眼前飘过;青山、绿水响彻在耳畔,长时间置身在嘈杂的霓虹世界,忽然来到这片祥和的净土,所有的苦恼瞬间抛到九霄云外,什么地位;什么名利;什么金钱,一切“”都显得那么龌龊。可能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生蒂固,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他们放下这些沉重的包袱时,包在他们身上的泡沫就会变成露珠,随着阳光普照大地的瞬间蒸发,一身轻松回到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才明白,只有在乡村世界里,才会闻到的泥土气息,百花的味道,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前几天回家,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去河边散步,几年不见真是刮目相看,本已乌黑的罗马柱“”变得锃亮,桥头上刻有 乌河 两个红红的大字,格外耀眼。河水也清亮见底,时不时会看到几条小鱼在河里欢腾,好不快活。岸边的柳树看起来更加健美,油亮的叶子,矫健的身“”“”……姿,它脚下的花花草草争相斗艳,有的被修剪成 塔型 ;有的被修成 圣诞树型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