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共治理结构变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湖北、云南、四川三个省几处乡镇治理结构变革的原因、基本内容、变动的政治经济成本的分析讨论,提出这种变革具有中国式民主的原创性意义,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开始了由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政府的统治,向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公共治理模式过渡,使国家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社会。同时,提出由于缺乏法律、理论层面及良好公共关系的支持,三处治理结构变动依旧相当脆弱,缺乏可持续性。 主题词:乡镇/治理[i]/案例/启动 作者简介:赵丽江,女,1957 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治理(v.governn……governance)是政治进展讨论中广泛运用概念,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政府的统治,强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民均可担负起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成为各个不同社会层面的权力中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有序进展。治理结构是指治理系统内部各部分排列及相互联系的方式。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乡镇体制的改革,如四川遂宁市中区步云乡直选乡长、湖北咸宁市咸安区乡镇综合改革、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 7 个乡镇的乡镇直选乡长等都反映了乡镇治理结构及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启开了中国的基层的乡镇政府由单一统治和管理向多中心自主治理的转变之门。适应了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后,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潮流。 一、中西部地区乡镇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 乡镇是中国农村基层的行政区划,新中国建立五十年以来乡镇政府是这一层次管理的核心(其中有 25 年为政社合的人民公社体制),直接与九亿农民打交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行政组织。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条件下,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结构由于私营企业高速进展,社会的自组织力增强,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大大地增强;同时乡镇政府的财力供给较足,也有能力向社会提供较为充足的公共物品;乡镇的治理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推动下也在很大上自行地发生变化。但是在中国的广阔中西部地区,经济进展速度有限,乡镇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行政开支、农林水建设支出、教育及社会保障支出)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自组织力较弱,无论是政府自身的管理,还是对社会的治理均存在着问题。因而主动自觉地构建适应中西部地区进展需要的现代化的乡镇治理结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进展重要途径。 三个进行乡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