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优化策略初探 摘要: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是以培育人、塑造人为目的,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优化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进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文章以南京地区中小学为样本,了解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进展现状与相关政策进行中外对比,讨论优化策略。 关键词:南京地区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优化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美育工作,特别是音乐通识教育工作,应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的高度来对待,在推动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改革进展时,抓住主要环节,实行有效措施。柏拉图曾反复提及音乐教育对人品行塑造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与体育在对人的教育中互相均衡,缺一不可。音乐通识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性格与品性,音乐通识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进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内音乐通识教育沿革 1987 年,国内开始关注通识教育,国家教委办公厅在随后的两年内发布了《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和《全日制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强调了教学器材在提高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课堂质量中的必要性。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务院意识到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进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养的需要,开始重视宣传素养教育,尤其是美育的重要性,要求全面提高音乐教育,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改进,教育部在 2024 年落实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进展相关规划,其中细致地规定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学科老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国务院办公厅也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不仅要求各地中小学音乐通识教育要有详细的课程规划和教学指导纲要,配齐配够老师,还将其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要求全国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教育部 2024 年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