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变迁及特征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的进展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而此种变化的合理性往往体现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进入21世纪在坚守“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宗旨下,“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等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成为中小学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纵观新中国中小学体育目标的演进可以发现其如下特点:伴有政治色彩;逐渐向人性化转变;目标向多元化进展;经济、社会的进展进步是其推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背景分析;演进特点 1.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及价值 体育目标是指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一般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体验运动乐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人社会化的个性等。而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它包含了体育目标里大部分内容,但是它又属于学校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是我国体育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的交集。 2.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及其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的进展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不可否定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对学校体育的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其合理性体现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1957年期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内容: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以“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为基础,增进学生的健康,并使其身体全面进展;使学生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生产和劳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培育学生系统地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地要求达到劳卫制二级标准。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调整为:全面进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提高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进展,增强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制;通过体育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66年至1976年我国处于文革期间,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