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清收分析论文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积累了许多问题,而直接损害银行稳健与安全,导致银行危机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便是不良贷款的发生,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困扰和束缚各国金融机构进展的桎梏,不良贷款正像一颗毒瘤不断侵蚀着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危害着金融界的稳健经营,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贷款的讨论,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理,促进银行业健康平稳的运行。 一、不良贷款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的贷款。我国银监会采纳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即次级贷款类、可疑贷款类、损失贷款类,2024 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12684.2 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 6.1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 2183.3 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 1.06%,可疑贷款余额 4623.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 2.25%,损失贷款 5877.1 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 2.86%.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24 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6.17%,在上年末 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24 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1 万亿 2,684.2 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 1 万亿 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分机构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为 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 8.05%。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来自由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推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