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27 日,我参观了天津医科大学生命的意义展示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朱宪彝校长的一组照片,然后我看到了一束鲜花放在摆满人体器官标本的展柜之上。那时我还不知道我们具体要参观些什么,当解说员同学说这就是朱宪彝校长捐献遗体后做成的标本时,我震惊了。在这个展室里,展览着许多人捐献遗体的遗嘱,他们之中有老师、学者、诗人、画家,有老干部还有普通工人。其中,一位工人的遗嘱深深打动了我,他说死后不要花圈,不要骨灰盒,不要仪式,唯一想要得就是捐献自己的遗体。他的语言朴实却体现了人类的大义。一位有作为的诗人,他的遗嘱言辞优雅,颇具诗意,这便证明了他生前事业有成,死后这庄重的一举为他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虽然他们的遗嘱都不—同,但有一点共同的是,他们都捐献了自己的遗体,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为祖国医学教育的进展做出贡献!展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摒弃凝神,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洗礼,每一封遗嘱都是一泓清泉,温润、净化我们的心灵,每一封遗嘱又是一面明镜,照映出我们内心的心声。这一刻,我抓住了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学中医还是西医,治病救人,还生命之完美是对我们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成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需要的是从精神上重视他人的生命健康如同自己的生命一般,需要的是一种大爱,爱着全人类甚至不惜付出自己一切的大义。我从这些遗体捐献者身上学到的便是这些:一.热爱祖国二.自我牺牲……葬礼、花圈、骨灰盒这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不管它其中迷信的含义有多少,这种民俗文化早已深深烙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而捐献遗体的人放弃了传统的习俗,唯物地,理智地,正确地选择了自己最终的归宿。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先进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所以,我要时时刻刻教育自己,将这种思想道德最为自己学习和今后职业中的道德准则。三.拼搏奋斗遗体捐献者们生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却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于是有人在遗“嘱中写到,希望能通过用捐献遗体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生前的不足。他们做的是名为 终身”奋斗 的行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觉得不够,希望自己能用尽全部力量,达到生命的无憾。还有像朱校长这样,一生奉献于医学教育事业,死后也要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医学教育。我想到,一名医务人员,治好了一位患者,假如能想到世界上还有无数的患者需要救治,而且还有许多目前无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