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日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日我是以多重身份,参加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讨论者,我要深化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任职人力资源总监以来的第 5 年,而 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 5 倍,06 年将超过 360 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 3、5 个队伍中,去投 3、5 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讨论生:全部都是说“4000 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 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 2000 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 WEB 开发),相对偏高,在 3000-3500 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讨论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去年我是在 5 月份以后,才陆续通知一些人到公司面试)。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日主要都是来自广东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 2500 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 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 1200 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比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