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Sigma」品质管理的讨论(1)■ Francis To 在不少印刷公司取得 ISO 9000 品质保证的同时,在品质保证进展上,近年提出了「6 Sigma」的品质管理。不少跨国性企业已采纳这品质管理概念,并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此种保证。根据“Publishing Weekly”报导,美国印刷业於昨午已开了一个有关的会议。一些大型印刷公司,譬如 RR. Ronaldley 等已作有关的尝试,信任这风气在未来两年势必影响本港。I)「6 Sigma」的历史在 70's 年代,Motorola 面对日本严峻的挑战,其主席 Bob Galvin 决定在品质上改善,来迎战日本高品质的挑战。在 1981 年,他要求其产品必须在五年内有 10 倍的改善。於 1987 年,Motorola 建立了「6 Sigma」的概念,基於统计学上的原理,「6 Sigma」代表著品质合格率达 99.9997%或以上。换句话说,每一百万件产品只有 3.4 件次品,这是非常接近「零缺点」的要求。「6 Sigma」计划要求不断改善产品、品质和服务,他们制定了目标、工具和方法来达到目标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要求。在过程上他们提供了黑带(Black Belt)和绿带(Green Belt)的有经验工程人员和顾问推行整个计划,并成为品质改善的先锋。Motorola 的「七步骤方法」(Seven-Step Method),「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都是取材自 TQM(全面优质管理概念)。他们提出新设计文化,简化生产步骤,采纳机械臂、通用网络等来达到他们 5「九」(99.999%)品质要求。1989 年,Motorola 更成功取得「Motorola Baldn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奖项。1989 年,BobGalvin 又提出另一个十倍品质改善的要求,并於 1991 年完成。自 1981 年起,Motorola 已录得 1000 倍(1000:1)的品质改善。其他公司,譬如 Boeing, Caterpllar, Corning, General Electric, Digital Equipment 和 IBM等公司都采纳「6 Sigma」方法去改善品质。Motorola 其中一个成就就是把以前「3 Sigma」(合格率为 99.73%)的品质要求提高至「6 Sigma」。他们把传统合格率百份比的要求改变为百万份比或亿万份比。II)何谓「6 Sigma」a)Sigma 的解释「Sigma」的定义是根据俄国数学家 P.L.Chebyshtv(1821-1894)的理论形成。根据他的计算,假如有 68%的合格率,便是±1Sigma(或 Standard Steviation),±2Sigma 有 95%的合格率,而±3Sigma 便达至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