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经》工匠营建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鲁班经》是一部民间工匠房屋营建的经典文本,亦是中华工匠文化对于民俗描述的集大成者。基于此,文章以工匠文化心理结构的价值为核心,结合田野调查,提出两大基本问题:一、文本中工匠营建民俗文化形成的底层根源有哪些?二、其民俗文化的建构是如何展开和动态进展的?以此衍化为四个具体方面的探析:对工匠营建活动中土、木的崇拜及营建禁忌的追本溯源;从文本描述的建筑形制、造型,窥见其技术范式的公共意识形态表征;通过择吉术和择居文化反映出的趋吉避凶特征、时间和空间的民俗信仰,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巫术与技术看似矛盾,但在历史进程中却始终存在着融合进展。 关键词:鲁班经、工匠、营建、民俗文化 《鲁班经》[1]自明代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内容涉及许多工匠营建的活动,也反映出传统社会中人们趋吉避凶的民俗信仰。从文本讨论现状看,大多侧重于不同版本源流的考据,再者偏向于建筑学视角下的营建技术的讨论,抑或侧重对家具工艺的诠释等。本文立足文本,结合田野调查,从工匠文化视角出发,突出工匠文化心理结构的价值,指明其工匠营建过程中隐含的民俗文化,试图探寻《鲁班经》中工匠营建民俗文化事象在显像背后的隐性“基因”。(图 1) 一、土、木的崇拜溯源 在营建过程中,工匠对土、木的重视在《鲁班经》中展露无遗。追根溯源,与人们从最初空间生产中获得的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迷思和无限渴望不无关联。工匠一方面通过对其自然属性进行改造,制造出有用的建筑空间,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受最初知识体系制约而产生的心理需求并物化为外在的仪式行为,强化人们对土、木的神圣属性认知,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人们内心深处包裹着对其“敬畏”“崇拜”的心理,随着《鲁班经》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汇聚成丰富的工匠营建民俗文化。1.对“土”的崇拜溯源由于《鲁班经》深受数术和禁忌浸染,平地基环节中动土仪式的择吉要领多次被提及。如:“动土平基:填基吉日。甲子、乙丑、丁卯……筑墙宜伏断、闭日吉。补筑墙,宅龙六七月占墙。伏龙六七月占西墙二壁,因雨倾倒,就当日起工便筑,即为无犯。若俟晴后停留三五日,过则须择日,不可轻动。泥饰垣墙,平治道涂,甃砌阶基,宜平日吉。”[2]文中明确指明动工整治、填平地基的吉日,并对筑强、补墙的方位与吉日的关系作了详述,还强调用泥修饰恒墙、把道路修理平整、垒砌房屋地基,选择“平日”进行就会吉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