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多模态话语分析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进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从局限于单一文字的单模态到结合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方式转变,所以讨论文字以外的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社会符合的话语分析很有必要。多模态话语的分析讨论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声音、图像等各种社会符号系统,旨在更加全面的引导受众理解语篇和语境的意义(朱永生,2024)。Kress&VanLeeuwen 认为图像即社会符号,并提出了“视觉语法”(Kress&VanLeeuwen,2001)。本文试图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以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和 Kress&VanLeeuw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报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分析表明,解读多模态话语语篇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激发观看者对电影的兴趣,从而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 2.理论背景 2.1 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 总结了语言的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态度和动机并且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指将语言成分组织出连贯的语篇。2.2 视觉语法。以 Halliday 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Kress&VanLeeuwen(2024)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与 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分别是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体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构图意义分为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三个方面。 3.《流浪地球》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太阳即将面临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动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挽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 2500 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故事。该片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3.1 再现意义。再现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是对应的,是指图像的参加者与被参加者之间的联系。Kress&VanLeeuwen(2024)将再现意义分成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叙事图像与概念图像的关键是矢量。矢量即图像中参加者之间的斜线。叙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