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 摘 要: “文本细读”法是二十世纪由英美“新批判”派提出的概念。中国传统诗歌阅读提倡通过细读进入诗人情感表达的场域,与作品形成直接对话。文章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进行再解读,认为诗句中蕴含一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深化理解此诗不无裨益,能为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将进酒》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文本细读 一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被赐金放还后的白带着政治上的失意,与岑勋在友人元丹丘嵩山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将进酒》即作于是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 《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九曰《将进酒》。”[2]白此诗系借用乐府古题。诗歌首句开门见山,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气概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情感基调,紧接着以“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巨大反差给豪壮之情注入一种悲慨沉雄之气,抒一己之块垒。后人评此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3]或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4]以为此乃“太白遗风”的代表。 有关白此诗乃以雄豪之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主旨,已为不刊之论,较有代表性的评论如元代萧士?所说:“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辞耳。”[5]明代唐汝询亦谓:“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6]可见,对于这首垂后世的名作,不论从鉴赏和评点哪方面来说,都已经比较全面。但就诗中某些细节的解读,因为熟悉,前人反而会轻易放过,关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古今诸家大多语焉不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将这句看似醉后牢骚之语,置于诗歌创作的情感背景与历史语境当中,可以发现其中实际蕴含着双重的蕴,不妨将此视为白这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 二 1.甘当饮者,不为圣贤。 “圣贤”,指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