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政府实行了许多措施试图纠正公共福利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弊病。文章认为,当前中国进入了一个探究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的新阶段,在具体单项福利改革的同时,还需要一套清楚的福利社会重建战略指导。底线公平是中国特色福利社会重建的理论指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实践形态,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成中国特色的福利模式。【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福利社会一、中国进入了探究福利模式的新阶段1949 年建国后,中国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福利供给模式。特别在城市,单位职工的住宅、医疗、子女教育等等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并由单位根据统一的原则代理国家进行分配和控制。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负面体验导致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布局是渐进的、多阶段的、多元的和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引进市场和商品因素,减少国家对消费资料的占有水平和供应范围,增加公民对消费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市场购买(王宁,2001:286)。公共福利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弱化了政府对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公民在公共产品摄取上的公平与公正,很快导致了公众的许多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学难、上学贵”,“就医难、就医贵”,“住房难、住房贵”,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新三座大山”。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日益导致政府政治合法性危机,于是,国家政策在“理性化考虑”(政策效率)与“合法性考虑”(政策价值)之间再次摇向后者(王宁,2024)。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进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公共政策的范式逐渐从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医改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究,但是,在这些具体的单项福利改革的背后,还需要一套清楚的福利社会重建战略指导。要以福利社会的重建为契机,积极探究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模式,使福利社会和民主政治及市场经济一起,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岳经纶,2024)。二、福利模式选择的理论背景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在其 1990 年出版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首次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