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短命现象剖析及对策(1)广州 刘伟雄(草树先生)发表于《经济日报》、《品牌真言》、《赢周刊》等 2024中国品牌短命现象的认识误区90 年代是中国品牌进展最蓬勃的年代,直到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知名品牌均是那时候奠定了其进展基础的。但是在当时曾经红遍中国大地的许多明星品牌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1995 年的时候国内家电品牌有 200 多个,到了 2000 年就只剩下 20 多个了,短短5 年间 90%的品牌夭折。家电业的这种 5 年期短命现象在其它许多行业如日化、保健品、白酒业等等也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于是在谈到中国品牌时业内人士往往对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批判多于肯定,悲观多于乐观,指责多于思考。其中指责最多的就是经营者的所谓浮躁、投机、缺乏战略眼光等。我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够客观也不够全面的。关于浮躁。我认为这是必定的。中国的经济进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现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更不用说在 80、90 年代了。这种巨大的距离感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职责的重大和内心的焦虑,更何况是企业经营者。他们直接面对强大的外国竞争者,要进行你死我活的蚂蚁与大象式的竞赛,那种紧迫感是无法让人不着急的,浮躁自然也就难免,不浮躁当然好,可他们不是神,而是人,因此从浮躁到冷静必须有一个过程。随着我国企业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已经成熟了很多,理性了很多,眼光开始看的越来越远了,这就是进步。关于投机。我认为这不是我国企业经营者的弱点。相反,它是作为商人和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能力。只有懂得发现并把握好机会的经营者才能积累到财宝,也才有可能把一个企业最大,只有把企业做大了才有可能做强。在 80、90 年代,我国造就了无数的富人,他们靠的就是自己的投机能力。假如他们没有投机能力就不会成为富人,没有财宝就不可能把企业做大,没有大企业也就没有我们国家的今日经济成就。在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中,失败的案例也有许多,他们为什么失败了?关键就是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快速进展所产生的快速的市场变化,反应迟钝,于是把握不住市场机会,最终在中国失败了。所以,投机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进展是很关键的,在快速进展的中国市场尤其如此。所以,中国企业的投机心理和能力不但不是品牌短命现象的根本原因,反而是使品牌常青不老的最好药方。随着中国企业、品牌的不断进展和壮大,忧患意识逐渐减弱,投机能力不断退化,这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