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 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进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进展的必定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进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进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纳“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进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纳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举德才兼备的人才。征辟,即征诏和辟除。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从历史进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