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进展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一方面是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另一方面是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当时,人们缺乏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的方法和技术,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当时各个企业共同关怀的问题。当时,在米德威尔钢铁厂任总工程师的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的改革,制造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 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理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的进展。其基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工作定额原理。泰勒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约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在当时的经营管理下,不论工人和雇主都对一天应该干多少活心中无数。工人因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普遍采纳“磨洋工"的斗争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劳动力;而雇主也凭一般印象或不完整记录来确定标准,因而常引起劳动纠纷。所以,泰勒提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工作日程”。(二)为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使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能够使其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管理者的职责。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三)标准化原理。泰勒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以至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当企业管理当局把这些应用到工人的工作中去之后将会大大提高工人的产量.(四)实行刺激性的工资酬劳制度。为了鼓舞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泰勒提出了这一原则。把定额制定从以估量和经验为基础改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然后采纳“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而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虽然企业的工资支付确实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