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张自强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育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养培育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老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定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在中小学法制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其一,具有地位优势.在目前客观存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其二,具有数量优势。学科课程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中小学各项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数量在整个中小学学科课程中占据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表明教育的广泛和深化,抓住了学科课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但渗透时要尊重教学、科学导入、重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首先在渗透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老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讨论内容。二、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