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宪法地位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社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关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地位理论已上升为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议题。而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也称"立宪政体"简称“宪政”。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政治地位, 确立宪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这样宪法就能保证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寻求国家的和谐发展。宪法保障人民利益,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因此,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的宪法基本权利,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国内一些专家对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证,《人民日报》 (2005 年 12 月 04 日 第一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树立宪法理念,在一些专家的积极推动下,国内举行了多次和谐社会与宪法地位的研讨会,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对此都作出自己看法,同时有些专家学者在宣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过程中,整理大量的资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不过关于构筑和谐社会中宪法的地位一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三、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宪法作为世界上各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最高法律规范体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当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是实现民主法制的基础,宪法也是保证人民获得人权等根本权利与利益的保证,于是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上有了根本作用,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对政治关系有调解作用,例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思想的提出。宪法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对经济关系也有协调作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