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中的公民参与情况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 年前 100 天中,北京雾霾日数 46 天,为近 60 年最多,也是 1952 年以来北京市最严重的典型的复合型环境空气质量污染。今年 1 月 13 日10 时 35 分,北京市发布了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造成今年北京市严重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所致,其产生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今年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扩散条件不利。年初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今年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今年初北京市周边地区大范围、大区域内污染物的输送和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 PM2.5 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加重了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北京雾霾的问题从 PM2.5 源解析结果来看,北京地区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及区域输送。在本地排放的占比中,燃煤占 22.4%,仅次于机动车排放的比例。特别是在采暖季,燃煤是主要的污染来源,且在重污染来临时,特别是 PM2.5 浓度快速爬升阶段,有 60%的污染是燃煤的影响。早在 2007 年时,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北京市周边省区市通力合作,针对空气质量呈现大范围区域相互影响的特点,共同制定了《第 29 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并于同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自北京市提出 2012 年-2020 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地区的政府出台有关雾霾治理的决策,离不开北京市民的大力参与和支持。北京市民的参与使得北京雾霾的议题,从科学议题转向公众议题。且显示出公众参与对政府决策的推动作用。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在北京地区政府出台有关雾霾治理的决策中,北京市民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出台的期间,北京地区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收到市民信访 1680封,其中有 82 封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以及完善《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实行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收到市民来电咨询共 2200 余个,多数是有关询问《措施》的出台时间,与接听的工作人员交换治理意见。在北京政府呼吁公众低碳出行、合理排放的过程中,北京公民积极相应,支持政府治理雾霾问题,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公民参与对于政府的决策起到了积极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