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投资环境评价3.3.1 投资环境评价的准则与标准1.评价投资环境时需考虑的因素在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有些国家侧重于投资法规或政策的优惠力度;有些侧重于受资国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些侧重于受资国的宏观环境;有些将受资国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评价。放眼我国的评价标准,在提及投资环境评价时,往往习惯于重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和某些基础设施建设。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角度看,投资环境评价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经济宏观环境这五个部分,具体解释如下:(1)政治环境主要指受资国或地区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程度,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外资企业国有化的可能性等。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大小。因此,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投资环境评价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政策环境主要指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法规、政策的完备程度,以及法规、政策中关于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或对直接投资进行约束、限制的规定。这些法规、政策,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在接受投资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准绳,鼓励或约束的幅度大小,以及遇到某些实际问题是否有法可依,往往是外国直接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地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投资环境评价中,政策环境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3)基础设施环境主要指外国直接投资者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通讯、供电、供水、信息服务、生活服务等共用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西方现代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开始使用的词汇,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可构成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基础的、公共的社会生产条件。其内容包括 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报电话、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以及公园、医院、住宅等等。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也称基础设施为“社会资本”或 “社会间接资本”,认为它是对生产活动间接起作用的 “社会共通资本”。这是一个比我国经济工作中常用的传统词汇“社会公用设施”含义更广泛的概念。由于上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影响,所以在投资环境评价中,基础设施环境占有重要的位置。(4)市场环境主要指与投资紧密相关的商品市场、各种要素市场 (包括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的规模和发育程度。 由于投资者绝大部分来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很希望从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