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表明:机动车辆与停车泊位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机动车辆保有量与停车泊位的比例达到为 l:1.21时,才能基本保证机动车的正常停车需求。然而目前对我国 15 个大城市停车泊位现状的调查显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提供的停车泊位的数量,现有实际的比值平均在 5:1 左右2,部分大型城市甚至更高,达到惊人的 15:13。就此数据来看,我国停车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尤其是对大型城市的停车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但是对比大型城市,停车问题浮现较晚的三线城市停车问题的研究相对偏少。同时,对比国外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停车设施经历了从路边停车到路外地面停车,再发展到地下车库停车及地上多层停车楼几个发展阶段4。尤其是地下和地上的自走式停车楼成为了欧美国家大型城市中心商业圈的主要停车方式5。目前,我国大型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已发展至停车楼阶段,但是大多数三线城市可能还处于路边停车、路外地面停车及地下车库停车这一阶段,这与三线城市停车需求远远低于一线城市的现状有关,同时可能也存在三线城市并未进行长远考虑的原因。所以本选题正是想从三线城市的角度来考虑停车问题,以镇江城建产业集团为例,探究借助政府平台整合全市停车资源,将停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可行性,从中试图在众人并不重视的区域发掘出新的思路。然而,即使现有的停车场模式已经非常丰富多样,但是包括立体式停车楼在内还是有着自身的局限,匹配大型城市的人口容量和出行需求也渐显乏力6。同时国外的调查研究也表明,81%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停车的过程中,希望能提供有关停车场的有关信息,比如是否还有空余的停车泊位、道路交通是否顺畅的有关信息。7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当停车泊位的提供达到一定瓶颈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模式,优化停车位的选择性,智能引导城市内的停车,从而在另一个角度上缓解停车难的问题。1.1 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进程关于停车问题的研究,国际上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最初是起源于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目前在这方面国外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理论也非常完善。1956 年美国学者发布《Parking Guide for Cities》,就是后来被交通学者奉为圭臬的《城市停车指南》。1965 年,《城市中心停车》(Parking in The City Center)一书出版,该书主要是对中心商务区(Center Business District...